我是工作第三年开始准备考研的。当时面对的最大困难有三个。一是根本没听说过怎么考研,二是专业知识几乎全部忘光了,三是单位里不愿意推荐。生活条件的艰苦倒还在其次。
1994年我从师专毕业,自己找到浙江萧山,在一个农村中学里当老师。女友第二年到苏州工作。为了跟她在一起,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她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的初夏,她听人说可以考研究生到苏州,就劝我试一试。
当时我所在的那所农村中学,从来没有人听说过怎么考研。我们一起去萧山工作的20多个同学,也都不知道怎么操作:不知
道去哪儿考,不知道考什么,不知道去哪里找复习资料。那时候电脑还是极其稀有的东西,不可能从网上获取信息。没办法,我决定直接跑到苏州大学去问。
在苏大,我随便抓住一个学生,问他怎么考研。他把我带到研究生院楼下。我闯进一个办公室,说明来意后,一位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问明我准备考古代文学专业,这位老师帮我查找哪位教授当年招收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并找来这位教授的家庭地址,告诉我,晚上教授一般会在家,可以直接去问她具体事宜。
我跟女友买了几斤苹果,当天晚上按照地址直接找到教授家中。教授正在吃饭,听我说明来意,把饭碗丢到一边,详细解答了我的问题,包括这个专业要考哪几门课程,买什么资料,怎么报名等等。确认我再没有任何疑惑后,教授才客客气气地把我送出门外。我至今记得这位教授的名字:曹林娣。虽然我们至就碰过这一次面。
按照曹教授的指点,我去新华书店买来几本专业教材和一大堆考研英语资料,其中“申论”这一门课程始终没找到教材,直到考试前两个月,我在浙江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班主任老师才给我寄来一本。
考前要经学校同意,到萧山市教育局去开介绍信。校长说,以前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不知道政策,要先问问教育局。第二次去找校长时,校长说,我们只能给一次机会。拿着学校的介绍信,我跑到教育局,对方说允许考试,但只准考一次。我心想,说不定我一次就考上了呢。
想起来容易,学起来困难。特别是英语。学校学的几个单词全还给了老师。我先买了一本英译版的《红楼梦》,凭着我对这部小说的极其熟悉,连蒙带猜地翻了几本书,初步恢复了一点儿语感。接下来,我拿起《考研英语词汇表》从头背起。规定每天新背单词20个。难记的单词就抄成小卡片装在口袋里,走路、等人、办公空隙时,随时拿出来看几眼。个星期内还积累背不会的,就用毛笔抄在打印纸贴在床对面的墙上,睡前早起一抬头就能看到。
我们住的宿舍,是原来乡政府搬走后留下的废弃小院,东西走向,夏天早上五六点钟太阳就晒进屋里,冬天整天冷风直接穿堂灌过。夏天早上,我把凉席拿到西边走廊上,边睡边复习;晚上坐在卧室兼书房的桌子边,打来一脸盆冷水,双脚泡在冷水中,水变热了后再换一盆。冬天冷得实在难受,就拿来一个大纸盒,里面塞满棉絮,双脚连鞋塞在纸盒子里,再用毛毯裹紧大腿。那时候自己烧饭,怕营养跟不上,听人说喝生鸡蛋能补充营养,就买了几袋子鸡蛋,每天早上捏着鼻子生吞下一个。
几门专业课,我都用抄写章节、小标题和总结各段大意的方式,全部抄写成大纲。第一遍课本复习完之后,再按照自己抄写的大纲复习,忘记的地方拿教材核对。就这样课本和大纲相互对照着看,两轮下来,发现内容越学越少,觉得豁然贯通了。
考完之后,天天等待成功绩公布。“发榜“”的第二天,我就去校长办公室借长途电话,询问苏大研究生院考试结果。对方查完分数,非常遗憾地告诉我,总成绩第一名,但英语只有45分,落榜了。
第二年,我接着再考。最大的担心学校不让我考。找到校长,校长果然
记得政策,只许考一次,不给开介绍信。我直接跑到教育局,没想到,教育局二话没说就给盖章通过了。这一次,我集中精力复习英语,感觉轻松了许多。考试结果,我再次总成绩第一,几门专业课都是98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