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1.为仁由己
答:为仁由己意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何为仁,孔子说克制
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假外求。为仁由己充分说明了孔子“仁学”中个人修养养主观能动性,即肯定人的自我,认为自主意志是个人行为方向的决定者,因此人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自主决定的。

2.仁

答:仁是指孔子倡导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孔子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实行“忠恕”之道。孔子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正名

答: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4.《中庸》

答:《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5.与命与仁

答: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为仁由己?
答:“为仁由己”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己”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2.简论孔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答:孔子的思想即仁、礼、中庸。其中仁是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中庸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方法论。
(1)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是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层意义。《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例如,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此乃文质关系上的中道。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即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所有人,更不是
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2)时中
中庸之中有“时中”的含义。《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语,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即符合时代的要求。孔子还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观点,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动态的平衡统一。孔子主张“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即启发问题时要求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他还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方法,即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