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二战 是该继续挑战同一所学校,还是另选学校呢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2019年考研复试即将拉下帷幕。对于很多一刷考研落榜者而言,失败并不能将其打倒,反而越挫越勇,更加激发内心的斗志,让自己更加笃定,发誓要和考研死磕到底,因此二战考研成为了他们的自我救赎之战。也许在一刷考研之中他们饱受各种不顺和影响,但是二战的他们必定汲取经验教训,以全新的姿态和状态投入备考中。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对于青春而言,少一年就意味着自己的竞争优势减弱一年。因此决心二战的考生必须横下一条心,心无旁骛,破釜沉舟,逆水行舟,方能中流击水,力挽狂澜,拯救自己的读研命运。

二战考研,意味着一切归零,重新出发。对于很多考生而言,面临着是选择报考第一次跌倒的院校,还是调整心态和目标,另选其他中意的学校的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迅速做出选择并不难,但对于一些人而言,需要全面考量自身的条件。

一般来说,考生一刷考研报考的院校都是自己最中意的院校,是自己理想中最完美的深造学府。但是经过一战考研的洗礼,很多人发现名校竞争过为激烈,很可能个别细节的失误都能影响最后的结局,因此在二战选择报考院校的时候会考虑的更加周密和谨慎。

而那些坚持二战考研选择同一高校的人,内心普遍自尊心强,迫切希望证明自己,有着完美主义的倾向,否则怎么会那么的不甘心,非同一所高校不报,非同一个专业的研究生不读呢?

坚持同一个梦想的勇气值得钦佩,不过更加需要充分地评价风险,全面权衡利弊。

继续报考同一所院校,好处在于复习的内容不变,以往积累的专业课功底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在备考中轻车熟路,驾轻就熟,不用再投入跟一战考研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将重点转移到容易拉分但也容易绊倒一大批人的英语或者数学方面。但弊端同样明显,如果第一次没有进入复试,那说明自己的实力还比较单薄,重来一次,需要面对有增无减的报考竞争热度,毕竟好学校的报名者历来如过江之鲫,初试脱颖而出的难度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重考一次就降低些许。如果第一次进入过复试,那还必须面对一份担心,那就是如果二战再次进入复试,同样的复试导师是否会存在内心存在偏见呢?

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如同一道大山,横亘在二战考研且报考同一所院校的考生面前。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除去继续努力,巩固提高自身实力外,更多需要借助一些条件找平一战考研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是否可以提前联系导师或者已经考上的研究生,以获取更多有利信息,帮助自己提高二战考研的成功系数。

但是,更多的二战考生在经历了一战考验的失败后,目标更为现实,比如选择难度相对较低、复试中比较公平、不存在歧视,且一志愿上线后,录取较为容易的大学!或者将原来报考名校的目标略微降低,调整为热度低一点的985高校或者211高校?毕竟对于很多人而言,二战考研不容有失,必须把握这难得的机会,一鼓作气,顺利考研成功。

联想到,2019年B区几所211院校在调剂中出现万人争相报名的现象,如贵州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都出现了上万人竞争为数不多的调剂指标的情况!二战的考生谁也不想走上调剂的道路,如果二战后还要调剂,那也太讽刺和折腾人啦?如果二战还是没有进入复试,那真的说明自己没有读研那份运气。

马叔认为,那些坚定读研信心,有着完美主义色彩的同学,可以继续坚持初心,继续向同一所高校发起冲击,毕竟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站起是最励志的方式,也是最大快人心的打开方式。当你二战同一所院校,最后顺利考上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动到热泪盈眶,那种喜悦只有自己能懂,因为那里蕴藏着你太多的付出、努力和挫折。而那些已经在一战考研中变得成熟沉稳又变得沉稳的二战考生,则可以转变目标,换一条道路重新出发,兴许你会发现,殊途同归,略微降低目标并没有什么不好。不管如何,二战考研,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必须做足准备,以低调者的姿态踏上考研的征程,因为青春闪光的日子属于奋斗,只要在路上,就不怕路远。

关于二战考研的话题,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Similar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15867号-3